close


這回碰巧朋友有票,就去了真善美戲院看了這部電影《白象:無法之城》,這部電影以相當寫實直白的手法,描述在阿根廷當地貧民區不斷努力幫助居民的神父與志工們的故事。故事中兩個行事個性相當不同的神父胡立安與尼可拉,面對著當地嚴重的毒品、貧窮與暴力問題交織而成的絕境中,個別面對自我與信仰的掙扎......。

這部電影是導演向阿根廷的貧民神父穆希卡的致敬之作。這位神父在當地於1974年遭到刺殺身亡,至今仍為懸案。而穆希卡神父的形象,就成為電影中胡立安神父的內在靈魂。電影一開始透過醫院的畫面,暗喻胡立安的生命因為絕症即將走到了盡頭,這也是尼可拉神父來到貧民區的緣由。電影就在前段在交代這段故事的部分,無可避免的讓一開始的步調過於趨緩,無形中成了對像我一樣的普通觀眾的觀影考驗。順道一提,我朋友就是過不了這關而華麗麗的睡著了= ="(我很誠實的自爆了XD)

不過撇去這點小不完美,我很欣賞這部電影處理暴力、乃至於批判教會部分的不加掩飾。或許有些人會對電影中屢次出現的暴力、吸毒與謀殺,相當容易讓人感到不悅,但是電影貫徹了紀實的手法,讓故事更具有可信的力道。即便前一刻是平靜的日常,都有可能隨時變成街頭槍戰的現場,這樣的場景反覆地出現在電影裡,更讓像你我一樣安居於和平社會的人,打從心底的湧現濃烈的不安感。赤裸裸的血腥與死亡,是比言語更加銳利,對當地政府甚至是教會高層的控訴。

至於故事中的核心角色胡立安神父與尼可拉神父,在這樣問題重重的貧民區,心境上轉折與矛盾,也很有可看之處。胡立安神父窮盡畢生之力,到了生命的盡頭,卻發現根本改變不了現實的無力,以及對教會官僚體系的失望,影片中處理得相當細緻。不得不提在電影裡有一段,胡立安神父正在為了經濟與毒梟問題向教會求助時,教會卻只在意該為穆希卡神父立什麼教名頭銜,更是狠狠的刮了教會一個巴掌。

順道一提,「白象」在貧民區住民的口中,是對於那些由外援資金所建造的,大而無用的東西的嘲諷之詞。所以電影裡的「白象」,也就是那座被荒廢,成為流民與神父居所的白色醫院。

劇中另外一個主角尼可拉神父的性情,則是更為貼近普通人:一開始他就背負莫大的「罪惡」轉到這個教區,不同於胡立安神父固守教會一貫的道德立場,尼可拉是以一個參與者的角色,捲入了貧民區的問題之中,在體認到當地問題已非己力可逆轉的時候,不同於胡立安的憤怒,他轉而逃避到露夏娜的懷抱裡。但是無論是何者,讓人都難以對這兩位神父的功過加以批評,只有更多的不捨與同情。這邊真的不得不讚賞飾演這兩位神父的演技,相當細膩,深刻的情感真切使人動容。

在《白象》裡,對於一些關鍵場景處理得相當巧妙。讓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幕,是關於神父修行中的"靜默":也就是不說話。在故事的末尾,尼可拉於修院靜養中保持靜默,編導卻選擇以激昂的交響樂做為襯托,是角色內心交雜的情緒與外在平靜的對比,與此同時,電影不予評斷是非,無可言說取代了紛擾,將選擇與反思留給觀眾,這是藏在背後的巧思。

儘管《白象》所訴諸的對象還是有明顯的地區性,但是這部寫實風格的電影所揭露的核心問題,還是能夠在某一程度成功與觀眾產生共鳴,而且絕對是部挑戰觀影者的電影。透過歷史重現的方式,去傳達集體的無助與絕望,而觀眾從一開始就像劇中的尼可拉神父,被丟到這個絕望的世界中,用一種代入與直敘的方式,逼迫著觀眾與劇中人一同面對所有的痛苦。

不光是讓人在過程中感到不安(也是讓人很難對這部電影有個具體評價的原因),對我來說,最能一舉敲響內心警鐘,讓人寒毛直豎的瞬間,反倒是在所有的激情過後,在你已經沉浸習慣於電影的緩步,以及你可以預見不幸的輪迴後,對殘酷現實的一絲麻木,或許才是絕望的原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llen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