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2007年的法語片《玫瑰人生》,原片名為「La Mone」,是取自於這部電影的主角曾演繹的經典歌曲「La Mone」而來。這部片是在講述法國二戰後時期的香頌天后愛迪‧琵雅芙傳奇的一生,這位廣受法國人喜愛的歌后,僅活了48歲便因病去世,但是她醇厚的嗓音,以及演唱中飽含的激情,只要聽過她唱歌,就很難忘記她。
對於這位天后愛迪‧琵雅芙的認識,我最初是從書上名人列表中的兩三句簡介得知的。我還記得愛迪‧琵雅芙是極富有熱情的歌星,但因為愛人飛機失事喪生,遭受了莫大的打擊。因為這兩句話,成為了我看這部電影的契機。
雖說如此,我還是在沒作什麼事前功課的狀態下去看這部片。《玫瑰人生》採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將愛迪‧琵雅芙從幼年時期一直到過世之前的回憶剪成許多片段,以情感串接而彼此交錯,一邊用琵雅芙的視角出發,把她人生中的重要回憶一一向觀眾道來,同時也避開了用普通敘事手法容易變成流水帳的毛病。
雖然我對於這樣的交錯剪接的方式,會對瞭解故事是否造成障礙一點頗為擔心,擔心是否因為,對於這位歌姬若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話,在觀影可能多少會造成一些理解跟深入劇情的門檻。好在電影處理故事的串連部分做的夠巧妙,儼然是已經脫離了傳記式電影的分類,交錯的敘事反而增添了更多在故事、創作上的新意,甚至給人一種意識流的錯覺,所以就算是有點混淆了時間點也無妨。
這部片最讓人驚艷的除了電影剪接呈現出的效果外,還有就是飾演琵雅芙的演員精湛的演出。有人讚道她的演出完全沒有自己的影子,而是徹底的變成琵雅芙這個人,這點我很同意,光看劇中她所散發的氣質跟外貌,真的會一點也認不出她來,隨著觀眾看到琵雅芙從幼年開始長成,你能夠很認同她就是琵雅芙的化身,尤其是神情與舉手投足之間的細微感覺,狂放的氣質裡帶著女人的細膩情感,以及對於自己抱持的些微自卑情結,人物角色兼具深度與豐富層面,而且對應琵雅芙不同的年歲,連嗓音都有不同的變化,這樣的演技真叫人吃驚。
這是琵雅芙本尊過去的黑白照片
這則是演員瑪莉詠柯蒂亞,也是本片琵雅芙的飾演者。
這邊先打岔簡單說一下愛迪琵雅芙的生平介紹:她出生後起先是由母親單獨扶養,但是後來則被父親託由琵雅芙的外祖母照顧,她的外祖母是經營妓院的老闆娘,一直到了10歲左右,跟著父親到了馬戲團,而後又在街頭賣藝維生。琵雅芙的童年時期,就在社會的最底層打滾,從街頭賣唱,到受到路易斯‧斯賓賽的賞識進駐小酒館唱歌,她的藝名「琵雅芙」也是路易斯取的,「琵雅芙」是當地對「小麻雀」的方言講法,叫她小麻雀,除了是因為她是年輕稚嫩的新人,更因為琵雅芙她只有148公分的嬌小身高。
而就在琵雅芙逐漸走紅之際,路易斯卻遭人殺害,後來琵雅芙雖擺脫了嫌疑,但是事業還是受到了影響。但是此時卻有另一名音樂家雷蒙賞識她的才華,而把她打造成為了真正的巨星「愛迪‧琵雅芙」。
電影相當用心的,穿插了很多琵雅芙最知名的歌曲表演片段,並以原音呈現,也讓人得以欣賞動盪時局裡的驚人美聲。我想在電影特寫琵雅芙演唱時對嘴的明顯破綻,就是刻意向這位傳奇歌后致敬。琵雅芙一生實在算不上幸福,她的出身低微,情路更是坎坷,但是直到身體完全垮台了,她也不放棄在現場演唱的精神令人敬佩,而短暫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時,更叫人感嘆。但是回顧她的一生,電影選擇了這位歌后的代表作──我無怨無悔──,做為描寫這位嬌小女性從來不放棄相信愛,以及對歌唱所懷抱的熱情的一生,是最為有力也最打動人心的結尾。
這部傳記取向的電影拍攝手法相當經典,雖然可能礙於篇幅,無法針對琵雅芙後期的情感生活做比較深入的描寫,但是演員的演技入木三分,可以感覺到這位歌后在螢幕前又活了過來,加上片中的音樂絕對是高水準,如果是喜歡這類型電影的人,絕對值得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