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可說是託了朋友的福【?】,參加了這部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由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編導的半自傳電影《爸媽不在家》,於獲頒獎項後於台北舉辦的特映會,這回蠻有趣的是現場還於播放後舉辦了導演演員的簡單面談,可以看見官方的用心。不過先警告一下,轉向歐美掛已久的在下,這回就真的放空去看這部小品電影喔(囧)。
《爸媽不在家》講述了一個家庭與一個男孩的故事,家樂是個聰明但是愛搞怪惡作劇的小孩,總是在學校惹事,家樂的母親則是正懷有身孕,但是總不停的在為工作與家庭而奔波,總是掛心頑皮不聽話的家樂,父親則是碰到了工作上的不順遂而煩惱,兩個家長實在分身乏術照顧孩子,所以請了一位菲律賓外勞泰莉(Terry)打理家務照顧家樂,讓這一家人之間的生活,因而開始起了微妙的變化,同時日趨嚴重的各種陰影,也正逐漸籠罩著這個家庭。
講到新加坡電影,比較讓人/在下熟知的,大概就是幾年前逗趣的家庭電影《小孩不笨》,這大概也是在下對新加坡電影的印象了。不過這回的《爸媽不在家》,故事則是以導演的親身經歷出發而加以改編而成,所以短短的99分鐘,影片始終保持著某種平淡的風格,甚至是刻意營造出一定的"素人感",盡量讓這段時間給觀眾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貼近感,同時這點也反應到了選用角色上──除了有資深演員的參演外,主角家樂更遴選了素人演員演出。
不光是作為故事主軸的家樂與外勞Terry之間這種陌生教養的經歷,很多現代社會家庭會碰到的問題,都被集粹濃縮到了這一家人身上,家樂在學校中碰到的體罰及學生相處問題,父親在工作上碰到的事業危機,以及母親承受著家庭與工作雙重壓力下的疲憊...,另人非常訝異新加坡這個國家,實際上在這麼多的地方,是與身在台灣的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相似。
其中在下對這部《爸媽不在家》中最有感覺的,還是編導投射在主角家樂與外勞的這段隨著時間,逐漸發展出的某種親情的連繫。當然這點也是因為在下也有類似的經驗,對某些人來說,未必能從理應最親近的家人身上感受到被照應,甚至是一種親情的回應,仔細想想,這種與家人即便是同在一個屋簷下,卻還是要讓別人的母親離開她的小孩去照顧陌生孩子的狀況真是中西社會皆然,前一陣子的電影《姐妹》,雖然主要是講述了一種美國本土種族間的問題,但同時卻也道出了一個母親與親生子女分離的痛苦,卻又因為這樣的分離,建立出另一段難以割捨的深情,這段情感的轉折,同樣也能從家樂與泰莉身上看到,即便這只是一段建立於金錢上的照顧關係,但是人非草木,兩人都從彼此身上找到了情感的慰藉與宣洩,在彼此人生的某段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成為彼此的依靠,雖然這段情感來得很快,最後也得被迫面臨到再一次被割離的痛苦。
而從一家之母的角色,因為一個外籍傭人的介入,家樂母親不只是得要在丈夫為了事業煩惱而無力分擔家中事務,自己就已經要獨自面對懷孕與兒子教養的煩惱,更敏感地感受到了家樂與外傭間在感情上逐日親密後無可避免的無力感以及各種的微妙感觸,這都使得這個母親的角色更具有某種的可看性。
所以要說電影的成功之處,就是能把握這樣的風格目標,同時又加入了很多人於當下社會上會遭遇的切身問題,進而取得觀眾的共鳴,同時有一定程度彌補了這種類型影片給人的過於平板的枯燥感。而且不光是加入了這些社會議題,更不斷地切換這一家人與外傭泰莉的角度去講述這一家人在這段時間的日常生活,更增添了這部片的敘事力道。
不過仔細一看《爸媽不在家》整體的節奏,仍有種因為過於刻意的不夠流暢與洗鍊,似乎一部分也是因為編導想講的話題太多的關係,使得電影裡仍留有某些元素並無有效地為電影增色,還有一些成為某種觀影上解讀的疑義,這是這部電影還可以再更好的努力空間。
總體來說,《爸媽不在家》保有著這種半紀錄片式的風格之餘,還避免了某些沉悶感,並且成功的傳達了編導想關注的話題,角色營造的成功更是這部電影引人入勝的關鍵,無怪乎這部非常小品的電影,能夠得到眾多人士的青睞,更別提在下還很意外地在其中找到了某種體驗的重疊與共鳴。在下記得有人說過,我們可以透過電影去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社會與風光,《爸媽不在家》似乎也拉近了台灣與新加坡,這兩個好像截然不同的社會之間的距離,這種陌生卻更親近的感觸,則算是這回觀影的意外收穫吧。